Right time? Right person? 這是我們一輩子的愛情難題。


    《Once》是關於美麗邂逅的一部音樂電影。妳有一臺壞掉的吸塵器,我家專門修理,妳彈鋼琴我奏吉他,機緣巧合,兩顆天涯淪落的音樂靈魂在街頭碰上,註定似的擦出了愛的火花。

tenk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猜想喜歡影集《Lost》的人一定會覺得這部電影富饒趣味。《Lost》第一季開頭是空難的場面,一架班機因為不明原因墜落在不知名小島的海灘上,不多時生還者們便發現這是個怪異的小島,叢林裡有北極熊、黑煙守衛以及others,種種威脅與資源的匱乏讓生還者內部開始分裂,從第一季到第四季這類團體內部的對立持續上演,觀眾也很樂於跟著選邊站。然而《Lost》劇情推展之慢,可說是吊足觀眾胃口,沒耐性一點的可能就直接轉投其他影集懷抱。
    《The Mist》開場充滿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隨著迷霧而來的警車、軍隊,超市裡的人潮與流言,鼻孔流血的老人跑進超市大喊:「Something in the mist !」。導演熟稔地挑起觀眾的好奇心,想知道接下來的發展,以及,到底有什麼在霧裡?
    很快地,我們在下一場清理發電機排氣管的戲中得到了答案,這個Something是大章魚的觸角,對,就是大章魚的觸角,好像有點沒搞頭。不過還好電影的重點原本就不是放在怪物身上,接下來我們看到《Lost》中的元素開始發酵了。首先,律師是一定要死的,在美國社會中,律師是人見人厭的角色,斤斤計較又啃人血骨,人必去之而後快。律師之死顯然沒有《蒼蠅王》中象徵理性之死的意涵,這位黑人律師感覺上只想找人吵架,逞口舌之快、一時之勇。

tenk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沒有看過這本暢銷美國,在台灣也爆紅的小說。導演Marc Forster是老面孔,他的電影很適合在各大電影台播出,我根本不是他的粉絲也莫名其妙看了他四部電影。然而在四部電影之中,我以為《The Kite Runner》算是不太出色的,我想這主要不是Marc Forster的問題,他是很會拍通俗劇的導演,在《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中可以看到他的溫情攻勢層層疊疊堆積成一朵雲堡,最終要觀眾淚如雨下。


    那問題在哪裡呢?可能是編劇David Benioff(編過令人傻眼的《Troy》),也可能是原著小說。這個企圖寓國族歷史於個人生命的故事,大致劃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敘述一對擁有主僕關係(?)的好友Amir和Hassan漸行漸遠的過程,說實在話我不是很喜歡兩個小朋友的演出,不自然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失去了兒童本應洋溢的天真,減損兩人友誼從堅固到瓦解應有的力度和影響。在這一段中,導演運用許多談話為Amir的父親Baba塑造出鮮明的特質,像一座山,既正直又頑固。這樣的性格延續至第二個段落,觀眾可以很容易理解Baba在社交圈中備受尊崇的原因,他的世故老練和交際手腕都表現出他是一位可靠的父親。但在流於表面的書寫之外,劇本賦予了Baba這個角色更豐富的層次,那是Baba為Amir可以放棄所有堅持與尊嚴,巨大又寬懷的父愛,這使得Baba成為劇中唯一具有血肉,令人動容的角色。 

tenk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Orphange》的製片是《羊男的迷宮》的導演,兩部片子都以糖衣包裹著殘酷人生,譜寫一則成人童話,但在劇情刻化上顯得有些笨拙。這並非說片子不好,從中文片名《靈異孤兒院》,看得懂字的人就知道是個鬼故事,描述曾在孤兒院度過一段兒時歲月的Laura被人領養,離開他的玩伴們。Laura長大之後帶著他的家人回到孤兒院定下,想成立一個教養院照顧需要幫助的孩子。有一天,Laura和養子Simon大吵一架,Simon從此失蹤,於是Lauru尋子的過程便一躍成為電影的主軸。
    這個鬼故事說得非常曖昧,由於鏡頭始終站在Laura這邊,做為觀眾可以很明確地瞭解Laura心理起伏,卻沒辦法藉由他人之眼確認Laura看到的那些孩子究竟是真的鬼魂,抑或是因緊繃的情緒而產生的幻覺?導演善用鏡頭的功能,配合優秀的美術、化妝與攝影,讓整棟房子充滿森森鬼影,每個角落都有秘密,而Laura遵循著Simon教會他的尋寶遊戲,逐一將這些秘密攤在觀眾眼前。
    有趣的是,電影中真正出現鬼的鏡頭並不多,反倒是一直賣關子,讓觀眾的心懸在半空中。芝加哥太陽報影評人Roger Ebert在評論本片時,引用了一段名導西區考克和楚孚的對談紀錄:

tenk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mes Martin
原載於3月號 Tennis Magazine

tenk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Lost Room》是一齣只有三集的迷你影集,融合了科幻、警匪、親情、愛情(?)、靈異各種元素,我很欣賞這款poster的設計,除了畫面與顏色之間取得平衡之外,讓人更想進一步窺探門後的故事。當然這短短的三集中沒有這麼多故事可說,雖然主線劇情明確,但支線卻乏善可陳,許多角色的性格曖昧不明,不曉得出現的功用何在,可能是受限於影集長度的篇幅而無法將故事說得完整。我覺得這是第一集前半你會很沉浸,但卻虎頭蛇尾的影集。


tenk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清新溫暖的小品電影出自Ghibli雙導之一的高畑勳之手,是他的最後一部的作品。在高畑所有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賺人熱淚的《螢火蟲之墓》,其他電影中我看過的有《平成狸合戰》、《兒時的點點滴滴》,此外還有一些TV動畫。從高畑的電影中,可以很明確感受到一股懷舊的鄉愁,更大膽一點臆測,我會說他的內心裡藏著對傳統的嚮往,以及價值重建的期待。這些特徵和宮崎駿是一個樣,只是宮崎的題材較偏好搜奇與冒險,因而較為討好(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宮崎的地位遠超過高畑)。


    基本上我認為高畑的動畫不是為兒童量身打造的,他的老靈魂(他真的很老了)在動畫中也難以被兒童所理解,因而在他後期的動畫中,可以發現顏色的彩度被刻意降低,或者將光影的投射粗糙化,突顯歲月打磨的痕跡。在《鄰居家的山田君》中,高畑直接仿擬大區塊水彩上色(而且非透明水彩),營造畫面中樸實的氛圍。比較有趣的是,在敘述飆車族的片段中,畫風之間做了很巧妙的變換。 

tenk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