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沒有看過這本暢銷美國,在台灣也爆紅的小說。導演Marc Forster是老面孔,他的電影很適合在各大電影台播出,我根本不是他的粉絲也莫名其妙看了他四部電影。然而在四部電影之中,我以為《The Kite Runner》算是不太出色的,我想這主要不是Marc Forster的問題,他是很會拍通俗劇的導演,在《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中可以看到他的溫情攻勢層層疊疊堆積成一朵雲堡,最終要觀眾淚如雨下。


    那問題在哪裡呢?可能是編劇David Benioff(編過令人傻眼的《Troy》),也可能是原著小說。這個企圖寓國族歷史於個人生命的故事,大致劃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敘述一對擁有主僕關係(?)的好友Amir和Hassan漸行漸遠的過程,說實在話我不是很喜歡兩個小朋友的演出,不自然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失去了兒童本應洋溢的天真,減損兩人友誼從堅固到瓦解應有的力度和影響。在這一段中,導演運用許多談話為Amir的父親Baba塑造出鮮明的特質,像一座山,既正直又頑固。這樣的性格延續至第二個段落,觀眾可以很容易理解Baba在社交圈中備受尊崇的原因,他的世故老練和交際手腕都表現出他是一位可靠的父親。但在流於表面的書寫之外,劇本賦予了Baba這個角色更豐富的層次,那是Baba為Amir可以放棄所有堅持與尊嚴,巨大又寬懷的父愛,這使得Baba成為劇中唯一具有血肉,令人動容的角色。 

    電影第二段呈現Amir與父親因俄國入侵阿富汗,輾轉落腳美國後的生活。Amir和將軍的女兒一見鍾情,迅速墜入愛河結為夫妻。我很喜歡這個段落,有種類似National Geographic紀錄片的樂趣,在Amir把咩、與將軍的言談之間,具體而微地告訴我們阿富汗內部的民族差異與社會階層,提親與婚禮的橋段處處點綴著各種儀式性的行為。另一方面,辛苦提拔Amir長大的Baba逐漸老去,在美國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Baba的神情和談吐透露出他仍保有一顆尊貴的靈魂。Amir畢業時,Baba好大喜功在酒吧裡請每個人喝酒,而Amir一臉尷尬的被晾在旁邊。這位稱職父親將屆人生盡頭的最後一個任務,是幫Amir跟將軍提親,在婚禮上見證Amir與心愛的女子結髮為儷,而我在Baba眼中見到了生命之中的承繼與無限寬慰。飾演Baba的Homayoun Ershadi,散發一股沉著冷靜的特質,他的滄桑則彷彿歷經了阿富汗的戰火。

    第三個部分是Amir重回阿富汗追尋Hassan之子Sohrab的過程。電影至此脫了節奏,影片切入的角度太過高傲,導演強迫觀眾看著神學士政權下的阿富汗是如何殘破,其統治是如何殘忍,然而鏡頭的權力卻形同政治性的宣傳,抑或紀錄片式的觀點篩選,阿富汗的平民血淚抽離了劇情,我只看到Amir演著一齣沒有組織計畫的不可能的任務。電影結尾收得不大漂亮,但我認為真正讓影片無法成功的因素,在於人物設定打從一開始就過於扁平,眾多角色的性格就如他們的台詞那般呆板,而無法引起觀眾共鳴,小說封面上那句廣告式的提詞:「為你,千千萬萬遍!」,置於片中似乎也稍顯突兀。
    電影中那片仿擬喀布爾荒山峻脊的景致,或許更能象徵阿富汗的辛酸歷史,與個人生命的幽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nk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