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rphange》的製片是《羊男的迷宮》的導演,兩部片子都以糖衣包裹著殘酷人生,譜寫一則成人童話,但在劇情刻化上顯得有些笨拙。這並非說片子不好,從中文片名《靈異孤兒院》,看得懂字的人就知道是個鬼故事,描述曾在孤兒院度過一段兒時歲月的Laura被人領養,離開他的玩伴們。Laura長大之後帶著他的家人回到孤兒院定下,想成立一個教養院照顧需要幫助的孩子。有一天,Laura和養子Simon大吵一架,Simon從此失蹤,於是Lauru尋子的過程便一躍成為電影的主軸。
這個鬼故事說得非常曖昧,由於鏡頭始終站在Laura這邊,做為觀眾可以很明確地瞭解Laura心理起伏,卻沒辦法藉由他人之眼確認Laura看到的那些孩子究竟是真的鬼魂,抑或是因緊繃的情緒而產生的幻覺?導演善用鏡頭的功能,配合優秀的美術、化妝與攝影,讓整棟房子充滿森森鬼影,每個角落都有秘密,而Laura遵循著Simon教會他的尋寶遊戲,逐一將這些秘密攤在觀眾眼前。
有趣的是,電影中真正出現鬼的鏡頭並不多,反倒是一直賣關子,讓觀眾的心懸在半空中。芝加哥太陽報影評人Roger Ebert在評論本片時,引用了一段名導西區考克和楚孚的對談紀錄: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rprise and suspense. If people are seated at a table and a bomb explodes, that is surprise. If they are seated at a table, and you know there's a bomb under the table attached to a ticking clock, but they continue to play cards -- that's suspense. There's a bomb under "The Orphanage" for excruciating stretches of time.
|
我自忖一個人應該沒有那麼多腎上腺素來支撐超過一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說實在靈媒那段有點太久),然而當剝除掉電影技術與呈現手法之餘,情節本身並不令人心動,粗糙的結局甚至傷害了這部電影,讓我不由自主想到Night Shyamalan以及他的麥田圈。
《靈異孤兒院》某種程度上承繼了羊男對死亡世界的宗教想像,天堂或許就是每個人的neverland。在羊男是沾染奇幻顏色的地底王國,對Simon來說是依偎在母親懷裡,對鬼孩兒來說是放下芥蒂共享天真,對Laura來說,是彌補了童年的孤獨與缺憾,完成開教養院的夢想,以及回到那個應該屬於他的地方。